学校特色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0-05-04 17:25 论文编辑: 价格: 所属栏目:毕业论文

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高级文献综述比基本文献综述更进一步。它也要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再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这时,它要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高级文献综述比基本文献综述更进一步。它也要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再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这时,它要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这个研究将提出新的发现和结论。高级文献综述是确立原创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也是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文献综述,供大家参考。
 
一、学校特色的概念: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特色”一词包含“独特”和“出色”两层含义。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特色”就是事物表现的独特的形态、色彩和风格。古人曰:“事物之独特胜处曰特色”。根据这种理解,所谓“特色”也就是某事物呈现其与众不同而且特别优异之处方可称之为具有特色,“特色”的本质在于“独特”和“优质”两个方面。
 
二、“学校特色”的核心内涵
 
关于“学校特色”概念的学术研究发端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为此,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学校特色即独特说。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特色”的“独特”和“出色”两层含义入手,将特色理解为优质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规定性,主张从“独特”和“出色”两个方面来理解学校特色的概念。其中,“独特”强调学校在办学风格、办学风貌方面与同类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性,而“出色”强调的是学校在办学效益方面与同类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优质性。王宗敏在《对办学特色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一文中强调,学校特色就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优质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⑴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学者在《解读办学特色》中指出“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中根据学校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等,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和传统,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具有明显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风格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个性风貌、优良的办学特征,而不是一朝一夕“自贴”或“被贴”的标签,它表现为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培养出与众不同的学生。”⑵
 
与之持质疑观点的是北师大高鸿源学者,他在《对学校特色建设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中指出:“学校特色建设不一定要与别人比较,如果老在“我们学校发展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特色”方面费心思,就本末倒置了,甚至可能阻碍特色的建设。从现实来看,一所中小学的办学特色很难绝对与别的学校不同,因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任务和内容趋同,办学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也存在很大限制,在特色建设内容上的不同只能是相对的,不同之处多是在项目活动的细节或者发展的深度上有所差别。企业发展中差异化战略从竞争角度考虑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之说,对于中小学的特色建设来说,这句话改成“我需我有,我精我特”可能更合适。根据这个意思,学校的特色就是根据学校自己的需要和可能,把项目做好,只要把适合学校需要的项目做细、做深、做持久、有实效,特色就会产生。因此,学校选择与别的学校内容不同的项目可以创造特色,学习别人的特色也可以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借“他山之石”促自己发展。一句话,学校特色的核心含义可以理解为“校本、精细、实效、突出”。”⑶
 
2.学校特色即个性说。由于特色本身包含着独特和个性的含义,因而王宗敏在《对办学特色几个问题的理论思考》将学校特色理解为学校的个性,即学校在较长期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格。⑷北师大钱志亮学者指出办学特色表现为“特殊性或个性”。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王伟学者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结构、条件与状态”一文中指出“特色确实包含着特和个性化的涵义,但如果将学校特色简单地理解为学校的独特个性,不仅没能抓住“优质”这一学校特色的本质规定性,而且还有可能导致人们在实践中单纯去追逐一种“标新立异”的办学行为,而忽视了学校内在品质的真正提升和整体发展目标的达成,甚至会滋生办学自由化的消极倾向。”⑸
 
3.学校特色即文化模式说。由于学校特色的精神实质在于学校独特的文化模式,因而郑金洲在“办学特色之文化阐释”一文中从文化的角度,将学校特色理解为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个性化学校文化模式。⑹也有学者将学校特色进行划分,其中一个典型的类型就是学校文化的特色,并列举了以此为特色的学校如有基于地域特点的文化特色,如沿海地区学校的教育国际化特色,农村学校为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服务的特色;有基于历史特点的文化特色,将历史文化特点提炼凝聚到学校文化中来形成的特色;有基于教育对象特点的文化特色,如学生来源于多个国家的多元文化的国际学校,以民工子弟为主体的学校所形成的文化特色。⑺更有学者指出“学校特色的内涵和核心就是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任何学校在特色创建过程中,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围绕特色创建主题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凝炼校园精神所彰显出来的激励功能反作用于特色建设。”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彭钢学者就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形成进行了论述,指出“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⑻
 
各种学校特色都具有自身各自不同的学校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在学校的建设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都印染上了深深的痕迹。这种观点帮助人们认识到了学校在谋求特色发展中的深层内涵,有益于人们从更为整体和深刻的层面上去关注学校的特色发展。但是,王伟学者指出“这种观点也容易使人们忙于建构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模式,以一种新颖的文化模式的建构而遮蔽或模糊了学校办学中各种鲜活、生动、具体的课程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学校片面地追求表面的模式认同,最终损害了学校的实际办学效果。”⑼
 
4.学校特色即整体风格说。由于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最终需要形成具有学校独特个性化的办学风格,而风格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因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校特色确实具有独特的个性化风格,但这种风格应是整体的、综合性的而非个别化的,因而主张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且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格。马翠微在“中小学特色学校概念探析”谈到了此观点,同时还指出“独特的整体办学风格和出众的办学成果是学校特色最本质的内核。”⑽但学者王伟认为“这种观念混淆了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区别。特色学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整体性,但学校特色可以在某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基础上形成。只有当一个学校的各方面特色经过有机的整合,才能形成一所具有整体办学风格的特色学校。王伟认为应从三个角度理解:首先学校特色是一个关系性概念。它总是在与其他同类学校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确证。也就是说,学校特色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显现,是个性基础上的共性存在;其次学校特色是一个属性概念。独特性、优质性与稳定性是学校特色的核心内涵,也是判定学校特色发展与否的内在标准;第三学校特色是一个对象性概念。学校特色总是体现在学校办学工作的某一个要素、方面或范围上面。因此,学校特色就是学校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在较长期间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区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独特、优质而且相对稳定的办学气质和办学风格。”⑾
 
笔者认为各家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相信每种观点都是经过认真思考或是大量实践得来的,有与之适合的土壤。因此笔者以为讨论学校特色的内涵更应该考虑学校的历史、环境、师资等因素,不应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笔者更赞同北师大高鸿源学者的观点,如笔者所在的园所,园所发展落后,设备、师资、资金等等都非常缺乏,底子薄、基础工作薄弱,如果和别人比,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都不会有比人之长的独特之处。我们说办学校特色最主要是促进园所工作的开展,如果非要用独特来定位学校特色的话,我们恐怕很难找到切入点了。所以笔者认为?学校特色建设要根植于园所本身的基础,本着‘我需、我精、我特’的原则,根据园所自己的需要和可能,把适合学校需要的项目做细、做深、做持久,形成带动园所自身发展的优势项目,发展成为学校特色?